“看到在座的同学们,让我想起50年前,那时候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年轻的新闻系学生……”,12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做客广外,与我院新闻系大一学生们就当下新闻学科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对策交流互动。
郑保卫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他表示,这几重身份,使他在多年的新闻学研究有一定的思考。故而在新闻学的方面,他是“乐于与大家交流的”。
“新闻学无法替代”
八九十年代,新闻学面临“新闻无学论”的挑战。无学论一时甚嚣尘上,弄得新闻学“灰头土脸无精打采”。对于这一“挑战”,郑保卫认为,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无学论中的某些观点,客观反应了新闻学的诸多现实状况。如其中的“不成熟”、“不规范”等,但其中“替代伦”(用新闻传播学、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则是无稽之谈。新闻学与传播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而新闻传播学是两者的中间地带,“替代”一词无法成立。
07年,郑保卫发表《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认为新闻学的地位已得到巩固。但09年,一位青年学者发表的《走入黄昏的新闻学——中国新闻学30年回望与反思》,让他哭笑不得。不久之后,他写下《迈向辉煌的新闻学》予以反击。这些卷土重来的言论让他意识到,新闻学仍需保卫。
多年来,郑保卫致力于维护新闻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传播学,他认为两者间可相互借鉴。他认为,向较于传播学,新闻学更具学术性、淡化功利性;而传播学的部分科学研究法,也是值得新闻学学习的。
“连做人都不够格,又怎能成为记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不等同于公关媒体广告,郑保卫对此十分赞同。他认为,新闻学是具有人文性的社会科学,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人文情怀。而那些偏见与错误观点,会使得新闻学的学生成为工匠、写手,缺乏头脑和灵气。唯有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和情怀的新闻记者,方能感动感化人,方能推断新闻事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点,有同学提问道,“一方面是记者追求真相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又是被访者的个人感受与隐私,我们应怎么把握?”郑保卫表示,“公众的窥私欲、知情权与被访者的隐私权具有矛盾性”,但隐私权常常得不到尊重,确实存在记者为新闻报道,不具人情味,造成对被访者的精神伤害。另外一方面,危急时刻,如汶川地震等,救人还是报道,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认为“先救人,再作文”,“连做人都不够格,又怎能成为记者”。他一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成为一个善人是最重要的。记者们应牢记,“宁愿不当记者、不完成任务,也不要干这些侵害他人的事”。
在提问环节,郑保卫回应调查记者的人身安全维护问题。他透露,自己曾多次建议成立调查记者研究委员会,为记者们提供资助和保护,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而当下,各媒体亦陆续培训提高记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同时强调,在确保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媒体应维护记者。当然,生命最可贵,在追寻真相时,我们更应学会自我保护。但是,闾丘露薇勇闯伊拉克战场的事例也提醒我们,懂得冒险,也是调查记者的必备品质。
“党和国家对新闻学科高度重视”
郑保卫详细分析了邓小平的“思想中心论”------“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他表示,这主要是由时代环境所决定的。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后,社会国家在重建之余,也面临着部分民众对毛泽东的错误认识,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要求媒体正确评价毛泽东,为国家提供信仰和指导思想。俄罗斯相关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之所以能引领中国改革成功,是因为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邓小平之后,江泽民的“祸福伦”,提出“新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胡锦涛的“利误论”,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无不强调舆论引导能力。
郑保卫举例道,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到表达了邓小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都表明,改革的每一步都需伴随思想的转变。而这些,有赖于新闻的设置议程、引导舆论。除此之外,相关政策的扶持,亦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中以《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效果尤为突出。从后,国内新闻界一改重大事件“出口转内销”的局面,重新取得舆论的主导权,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
而在交流环节,同学提问道,如何看待媒体的“党性”,是否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管制。郑保卫回答道,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坚持党性原则,而“党性”不能离开“人民性”单独论述。他阐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表示,“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寓于人民性当中”。“在管制问题上,我们也应正确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一个国家不管制媒体,但要分清该与不该;也要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依法管理”。而新媒体,特别是网络,郑保卫认为“不管不行”,但在管理的摸索过程中,不如人意之处也是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