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传播与媒介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4-09-15

一、培养目标

该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文素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需要,外语水平高,掌握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知识,精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能在政府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各级各类学校、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文化产业建设与管理、信息传播与管理、公关广告传播、媒体传播、传媒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该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面向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外交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兼收部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新闻传媒、广告公司、公关传播机构和文化宣传部门的从业者。

具体要求如下:

1.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2.掌握新闻传播学、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跨学科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

3.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广泛阅读各类文献,熟悉学科前沿发展现状,了解专业学术研究方法,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4.熟悉媒体、文化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新闻传播和信息处理业务,广泛参与社会和专业实践,成为理论知识和业务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通用高素质人才。

该学科的招生选拔主要通过以下程序:第一,参加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即初试),考察考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的情况及综合素质;第二,初试通过者参加专业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和面试两个方面,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其语言表达、分析思考能力。

此外,本学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还接受国内高校的推荐免试入学研究生,并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吸引境外、国外留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根据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和培养目标,考虑各方向的不同特色,该学科的课程体系融合新闻传播学、语言学、政治学、应用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主干课程包括:

1. 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外语

2. 学位课:文化传播学通论、媒介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此类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文化传播与媒介的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文化传播学通论、媒介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史是基础,侧重学习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侧重研究过程的程序设计和调查与数据处理等操作能力的培养。

3. 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课:

(1)媒介与国际传播专业英语、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西新闻比较研究、国际报道研究

(2)文化传播史论专业英语、中外文化传播史专题、跨文化传播研究、舆论学。

3)传播与社会发展专业英语政府传播与危机管理、跨文化传播研究、媒介社会学。

(4)文化传播与应用传播专业英语、跨文化传播研究、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消费文化研究。

专业内跨方向选修课:中西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专题、传媒改革研究、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传播学经典原著选读、文化思潮研究、影视文化专题、媒介与大众文化、中外广告比较研究、美学研究专题。

4. 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

(1)参与媒体实践或教学实践:学生必须有2个月以上的媒体实践经历并且发表相关新闻报道;或参与教学实践,承担12个学时以上的教学工作量。

(2)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必须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调研、分析和写作工作。

(3)撰写学术论文: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该学科共有四个研究方向:媒介与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史论、传播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播与应用传播。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于一年半内修完各门课程,修满28学分,获得资格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论文写作分为四个环节: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依次在前面环节获得顺利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学科设立学术委员会,在选题、开题、初稿、二稿、终稿等各环节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供评价和建议。

1.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3个月内必须依据培养方案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需由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共同商定。培养计划根据硕士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对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参加教学和媒体实践活动、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做出具体安排。

2.文献研究报告

通过独立查找并阅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必要的中外文文献,了解该学科和该研究方向国内、国外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综合分析写出一篇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在选题报告前完成,由导师负责评分,并写出评语。

3. 选题及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文献研究报告后,即可着手撰写选题报告,对所选的研究题目做扼要论证,交由学术委员会审阅,通过后即进入论文开题环节,一般在第三学期中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创新点等。

开题报告应在二级(或一级)学科范围内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并交由该学科学术委员会复审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如果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以保证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学科学术委员会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学院审批后备案。

在开题之前,硕士研究生必须阅读完规定的著作和专业文献,并修满学分。未修满学分者必须延迟论文开题。

4.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内进行,由学科点统一组织。并由学科负责人、导师及专家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思想品德、文献阅读报告、开题报告、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及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科点审批后存档,并报研究生处审核后备案。考核合格者继续论文写作;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科研能力突出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报研究生处按照学籍管理条例处理。

5.科研、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学科点为硕士研究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学科前沿讲座,开设文献阅读课等。要求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至少撰写专业文献阅读报告2篇。达到此要求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6.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方向可根据该学科特点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活动结束,指导教师给予相关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7.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8. 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综合考核、论文选题和开题、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并承担相应责任。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9.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文应反映学科的较新成果,其基本观点、结论和建议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且具有创新性。

(2)论文应反映作者的文献阅读和理解水平,应建立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本领域基本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

(3) 论文的理论分析应表明作者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独到深入的分析思考能力。

(4) 论文应做到逻辑推理严密、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可靠,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