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5日下午2点,在新闻学院副教授刘康杰的主持下,中国首都女记者协会副主席、《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谢湘女士在实验楼D104进行题为“我的记者之路”的新闻学院十周年院庆讲座。在讲座中,她从自己三十余年的记者生涯出发,畅谈自己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思考的看法。
三十三年记者之路:“享受记者职业的快乐”
由于自幼生活在报人的环境中,受到邻居的影响,谢湘在武汉大学一毕业就申请去《中国青年报》任职,从1982年入职到2015年退休,谢湘整整干了33年记者,而在讲座开始之前,谢湘依然在改稿。这么多年的记者生涯,谢湘坦言:“其实当记者也很好啊。”
谢湘谈其职业生涯
谢湘表示,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上可接触名人、领导,下可深入基层”。在33年记者职业中,她曾深入中南海采访胡耀邦,曾采访过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杨振宁,也与著名教育家李培根、刘道玉有过深入交流。但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三次抗洪深入灾区的经历,回顾三次深入灾区的经历,她打趣道:“三十多年的经历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例如三次抗洪此次遭遇都很‘精彩’”。
从张保庆与国家助学金政策谈深度报道
在三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让谢湘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与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故事。她与张保庆的接触始于她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关注和报道,之后便是历时十年的关于“国家建立和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的”长跑,在这一过程中,她与张保庆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结合她这十年来的经历,谢湘向台下的听众总结了她做深度报道的一些经验。一是要题材重大,惠及面广。以自身报道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经验为例,一个重要选题的深度报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跟踪以及大量的报道,并需要有横向、纵向比较的历史感。二是要对关键人物有深刻理解。即使是要写一个任务的某个片段,也要尽量了解他的一生。在采写的时候要有独特的观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细节以及独特的角度。她特别提出不能盲目从网上找资料。三是文本要好,要有留存价值。
台下学生认真听讲座
媒体融合背景中的记者未来:“克服恐惧,迎战未来”
针对传媒学子担心的问题,谢湘在讲座中一一谈到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问
很多非专业的学生在传媒工作中更有优势?谢湘表示:“要相信专业的力量”,训练有素的传媒学子在传媒工作中还是有优势的。
做记者男的更有优势?谢湘坦言:“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女记者不乏其人。”女记者虽然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报社中女记者在数量上还是有优势的。她举例道,之前北青报总编提出要多招男性,但经历一轮轮面试后,他直言“还是让我们拥抱优秀的女性吧”。其实在传媒工作中,既需要女生也需要男生,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搭配要平衡。最后她总结道:“性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素质。”
媒体融合背景中记者如何适应?谢湘建言“克服恐惧,迎战未来”。具体做法便是,做好自我定位,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要注意终身学习。
在讲座的最后,她寄望:“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梦当作自己的追求,去实现梦想,尽管你们的梦想可能不是记者。我期待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