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广外新闻学院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业界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第18期在广外演播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资深配音导师、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报时声、中广联演员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周扬来校,围绕“如何锻造声音艺术的全系感能与卓著品格”展开授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济济一堂,共享了一场声音盛宴。

周扬以一名声音演员的视角,通过作品回顾、聚焦“接受、适应、突围”三个词语展开了细致的分享。
关键词1“接受”。周扬强调,作品离市场越近,就离时代越近,创作要学会跟上时代的脚步,声音创作者要具有灵敏的时代嗅觉。自媒体创作需共情,共情的前提是平等,要与听众对话。同学们在创作时要追求让听众听清、听懂,让话语与听众共情、产生信任与交流。配音只有嵌入作品才舒服,同时,声音不能打扰作品本身,不打扰也是一种表达,愈克制、愈高级。面对当今AI迅猛发展的时代场景,周扬鼓励同学们学会用好AI,用精妙、细腻、触达灵魂的表达成就一部作品,这样才能创作出多样化、个性化、不重复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2“适应”。周扬对此生动阐释:“不要拿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所谓适应并非被动妥协,而是主动理解与进化。首先要深刻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受众,让受众“听得清”。在此基础上,再到“听得懂”,最终实现“共情”的情感触达。尤其在AI挑战面前,更要强化人特有的温暖表达。周扬强调:“嘴硬没用,认清形势,做出改变!”我们必须用极具个性与想象力的优势,去适应并驾驭新的创作环境。


关键词3“突围”。周扬围绕声音这一创作基础给同学们提出了5个建议。包括:找到声音舒适区,让表达既有力量又不失自然;思维先行,格局决定高度,声音创作不是机械模仿,而是理解与创造,唯有不断努力、反复练习、勇于实践,甚至不怕碰壁,才能真正成长;不做“工具人”,做“创意人”,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若只停留在“工具”层面,终将被替代,唯有注入思考与情感,才能让声音拥有不可替代的温度;打破局限,多面发展,周扬老师鼓励大家不要局限于一条路径,勇于尝试多样方向,让专业背景成为跨界发展的底气;科技决定人类奔跑的速度,而爱与本领,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带着这份信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讲座中还穿插了现场试音及专家点评环节,其中AI配音与真人配音的真假莫辨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讲座最后,周扬现场朗诵了诗歌作品“再别康桥”,让同学们现场领略了中国广播金狮奖最佳配音金奖得主的艺术魅力,同学们也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与欢呼声。讲座结束后,不少“粉丝”簇拥着周扬合影留念,周扬也对广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水准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本次广外开讲是周扬此次广州之行接受的唯一一场高校邀约,也是广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继10月与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开展“声动大湾区”十五运体育展示播报员选拔广外专场之后的又一场极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活动,是广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矩阵的持续实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峻岭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李琳教授、魏飞菲博士参加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