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庆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5)平行论坛“第三届湾区国际传播论坛”顺利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华商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来自国内和省内多所高校和媒体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同围绕湾区国际传播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
第三届湾区国际传播论坛合影
本次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联合承办,并得到《区域国别研究》《东南亚研究》《青年探索》等学术期刊主编的大力支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迎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0周年校庆和新闻与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的重要时刻。建院二十年来,学院始终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传媒沃土,聚焦国家国际传播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外语与新闻传播学科融合优势,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通过开展系列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举办国际传播论坛、打造学术智库平台等,为湾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贡献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致辞
主旨演讲第一环节
论坛主旨演讲第一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做题为《跨国民意调查:源流、方法及本土探索》的主旨演讲,张昆教授以自身团队在美国进行的民调为例,介绍了跨国民意调查的研究方法,强调跨国民意调查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张昆教授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的跨国民意调查,仍存在调查项目的架构相对扁平化、民意动态信息收集序列的波动性与非规律性与低透明度,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建设有待推进等问题,未来我国的跨国民意调查在跨学科基础上建立更健全的调查体系。
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做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话语建构的概念系统》的主旨演讲。刘涛教授先从话语体系的概念问题开始引入,再从实践层面讲述了如何进行话语框架生成,最后结合具体实践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话语体系构建除了需要建立起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还需要新文本、新语言、新生态。他总结大湾区话语建构体系既要和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同时又要在遵循湾区自己的逻辑体系上,在粤港澳三地间讲好湾区自己的故事,回应话语框架,在多维度层面构建属于湾区的话语体系。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做题为《湾区社会融合与国家认同》的主旨演讲,钟智锦教授首先从大湾区的规划开始谈起,随后介绍了中山大学在港澳地区进行的民调,通过实证研究对港澳居民进行内地往来的对比分析,探究港澳居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以及大湾区不同城市间的比对。她强调,港澳地区虽然经常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但也需要看到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不同的差异,做好“精准扶贫”。
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院长张晋升教授做题为《国际传播体系中学术对话的角色和策略》的主旨演讲。张晋升教授分别从必要性、多维形态以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对构建国际传播体系中学术对话进行了阐述,张晋升教授指出,国际传播需要的不是一份单方面的宣言,而是一个开放的对话场,要真正让世界“读懂中国”,需要学者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解码器”和“诠释者”,一方面要秉持“求同存异”与“聚同化异”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对话机制,最终达到建立起覆盖不同学科、不同层级(资深学者、青年学者、学生)的稳定对话机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做题为《地方、区域与全球:媒介地理学视野下的湾区传播》的主旨演讲,曾一果教授首先希望能够重新定义传播与重新思考区域,打破以往的庸俗化趋势,具体到湾区上,他先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对湾区进行了定义,又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了湾区文化是如何建构的。他提出,湾区传播应该要超越湾区本身,做到不仅仅是简单的了解湾区自身,更应该运用他者视角,将湾区中的不同地方都置于其他地区的语境中,超越湾区自身的局限。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做题为《党领导的城市办报的“香港模式”》主旨演讲,田秋生教授从新闻史的角度对湾区传播进行了分析,他采用华商报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香港地区进行办报的特殊性,并提出华商报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指出,华商报既不同于“延安模式”,也不同于“重庆模式”这两种办报方式,华商报兼具文人办报和政党办报的双层性。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东南亚研究》主编张振江教授对上半场会议进行了评议。张振江教授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指出国际传播应该更加以接受者的视角进行分析,了解对方的话语与关切,并在充分了解受众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国作为传播者的形象。他还提到,大湾区内部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想要做好湾区的国际传播,需要让湾区内部更加协调,不能只讲多元化不讲一体化。
专家发言
主旨演讲第二环节
论坛主旨演讲第二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教授主持。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院长马持节教授做题为《湾区国际传播主场生态打造》的主旨演讲,马持节教授主要提到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国际传播主场问题的相关概念讨论,另外一个是怎么认定湾区国际传播主场。他提出,当我国对外传播努力在向外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国内的主场优势反而进一步得到了聚焦。他认为,大湾区的主场议程设置不能只停留在被动的回应,比如宏大议题“一国两制”,不只是解决中国问题,而是中国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银娣教授做题为《从国内走向国际:虚假信息治理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的主旨演讲,她首先分析了我国过往与当下的国际虚假信息治理发展历程,指出目前所处的动态博弈阶段;随后分析了虚假信息国际治理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技术-资本-军事”复合霸权的延伸、绑定外交与安全议程,意识形态对抗色彩浓厚以及西方盟友协作,情报共享,跨境平台施压。最后,面对当今的国际形势,她从出发点、方法论以及构建相关学术体系提出了三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South(南方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编辑欧阳妍做题为《国际合作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叙事与传播》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当前国际合作呈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不确定性、创新驱动重塑合作版图、区域合作提质升级的新特点,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支点。她介绍了南方国际传播中心(South)通过不同路径不同渠道覆盖多国塑造实景化湾区形象,为大湾区国际传播与全球合作注入动能。
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李子俊做题为《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主旨演讲,李子俊指出,广东广播电视台作为大湾区内唯一省级广电主流媒体、覆盖超 20 亿人口,依托独特的国际传播矩阵,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叙事体系、表达方式、文化话语和传播理念四大创新路径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她强调,湾区传播需坚持服务外交大局、内容与平台并重,未来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当好丝路精神传承者与文明交流使者。
广州日报国际与港澳台部主任,高级编辑毛玉西做题为《协同视域下地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观察——结合广州日报的实践案例谈起》,他结合广州日报实践探索指出,中央对国际传播的要求已从 “能力建设”“传播效能” 演进至 “更有效力”,核心在于实现 “协同生产 + 协同传播”,而多元主体协同是当前破局关键与难点,广州日报正在尝试作为多元主体中的枢纽,发挥渠道性作用。他强调,国际传播需完成从 “单一主体”到“关系网络”、“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占有资源” 到“调度资源”的转型,通过开放生产理念等方式,实现“专业优势 + 青年创意”“人才培养 + 内容生产”的双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集刊执行主编殷立飞做题为《内卷与躺平: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观念的传播向度与叙事策略》的主旨演讲,他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内卷与躺平’观念的传播向度、叙事特征与应对策略”展开深度分析。殷立飞教授指出,“内卷”已从学术术语演变为“非理性竞争”的社会热词,“躺平” 则从躯体动作成为青年压力排解的心态符号,二者存在因果关联但非对立关系,而粤港澳大湾区是话题讨论核心区域。对此,他建议从强化发展信心宣传、引导正向价值观、规范媒体议题报道、搭建情绪释放平台、整治传播平台五大维度应对,为破解青年思潮困境提供思路。
《青年探索》编辑部副主编谢素军对第二环节主旨演讲做评议,谢素军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指出目前学术研究存在预设答案的问题,同时对虚假信息治理的概念界定、机构监督提出了相关疑问;并表示目前主流内容缺故事、不真实遭青年排斥,谢素军提出应该反思如何平衡深刻内容与青年需求。
专家发言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数字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出海与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无限可能。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开展研究与实践,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