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庆60周年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庆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顺利举行。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与实践,人工智能时代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强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贡献智慧与力量。研讨会获得《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编辑之友》《新闻界》《新闻与写作》等六大权威期刊的大力支持。

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合影
本次大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协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机关党委组织员、主持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工作商杰强主持开幕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面临深刻调整的当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家国情怀、卓越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且紧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语院校大有可为”的殷切嘱托,坚持以“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广外所能”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贡献广外智慧和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致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当前国际传播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与国际传播实践深度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挑战。他强调,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生产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如何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立足,如何提升中国的传播能力与话语权,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课题。期待学界能以创新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范式升级,抓住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机遇,实现理论的再一次跃升,共同为全球传播的发展贡献力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的重要庆典活动,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平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是两个互相支撑、互为依托的研究领域,二者共同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创办本次研讨会的初衷,便是在新时代和智能传播的双重语境下,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他期待通过本次思想碰撞,为新文科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并希望未来能与更多兄弟院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致辞
本次研讨会总共分为主旨演讲和2场平行论坛。研讨会主旨演讲第一阶段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尹韵公教授围绕《注重国际传播的实践性和原则性》,指出当前国际传播与智能传播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两大重心,其相互渗透趋势愈加明显。尹教授强调,国际传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政治性,研究者应跳脱“只报道事实,回避真相”的框架,关注背后的传播权力结构与长期叙事战。他以中美博弈历史中的信息错位为例,警示传播中隐藏的“背锅机制”,呼吁传播学术界以系统思维辨析国际传播规律,为新时代构建负责任的大国叙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尹韵公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国际传播的公理宗旨》进行发言,他认为传播伦理应回归人性与公共道义的核心,以推动国际传播回到理性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轨道。他指出,当前国际传播伦理面临“认知赤字”与“价值悬浮”的双重挑战,传播不应成为强权灌输的工具,而应建立在平等主体间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隋教授认为,真正具有力量的“公理”,既要根植各国文化的特殊性,又应回应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

隋岩教授线上发言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想象与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发言。他指出,当下的技术想象虽能激发创新潜能,但若脱离实际,将误导对传播本质问题的认知,当前一些关于AI颠覆传播格局的“理想化”说法,易陷入“技术决定论”或“技术万能论”的迷思。唐教授强调,国际传播应从底层逻辑出发,回归“做”与“说”的统一,将其视为全社会协同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而非仅靠技术突围。唐教授认为,唯有深化对社会行动逻辑与传播伦理的理解,方能避免“自说自话”,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说服力与认同感。

唐润华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围绕《新闻真实与数字媒介时代的框架透明性》展开阐述,他认为框架透明性是指让受众看见新闻背后的思路、方法、修辞与技术机制,以识别新闻内容的生成逻辑,避免陷入由算法与视觉修辞主导的“认知压制”。在当今算法驱动的传播生态中,术语选择、图像处理、可视化设计等都已成为影响认知的重要维度。为此,当下的传播应倡导“邀请修辞”“框架悬置”“零度叙事”等开放策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对话,推动新闻叙事回归真实与理性。

刘涛教授发言
研讨会主旨演讲第二阶段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副主编王斌评议。
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围绕《城市国际传播的战略与策略》进行发言,随着中国城市在全球舞台崛起,城市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撑。董教授指出,城市国际传播不应局限于新闻报道,而应涵盖文化交流、品牌建设、教育传播、城市外交等多维领域,形成“立体化传播体系”。同时,城市形象的构建需兼顾硬实力与软实力,推动物质景观与文化精神协同塑造。此外,构建“可沟通城市”、优化舆论生态环境,以资源禀赋为基础,融合新技术与艺术表达,实现对外传播模式的系统性创新,同样是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

董天策教授发言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教育基地主任朱清河教授在题为《地缘新闻学:理论、实践与前瞻》的发言中指出,地缘新闻学是将地缘政治视角引入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探索,新闻传播的发展受到地理、人口、文化与政治等多维地缘要素深刻的影响,需跳脱西方媒介理论的单一范式。他以中国复杂的地理结构和人口分布为例,说明本土地缘优势如何塑造了中国特色传播方式。朱教授强调,理解西方新闻理念也需从其地缘文化根源出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容多元地缘经验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朱清河教授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黄建友教授以《AI赋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革新与模式创新》为题进行发言,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展开,针对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发展以及文科专业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结合中西外相关实践进行梳理和探讨。他强调,传播类文科专业面临来自技术更迭、产业需求错位、就业压力等多重挑战,需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从知识性学习转向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与跨界协同能力。同时,他建议高校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将技术训练与人文精神结合,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黄建友教授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多维融合路径》进行发言,他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实现价值、知识、技能与实践四维融合,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视野、国家情怀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传播观念。在知识层面,刘教授呼吁推进跨学科融合,推动新闻传播与政治学、外语、国际关系等领域联动。同时应注重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对AI、数据可视化和多模态传播的适应能力。此外,在实践环节,应加强产教融合建设,推动学界与业界、政府协同育人,培养具备高胜任力的国际传播人才。

刘国强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围绕《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进行发言,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指出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了新路径。广外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调研交流,举办国际传媒论坛,构建智库平台,并策划系列蓝皮书出版,为国际传播理论建设提供实证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遵循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本土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传播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区域洞察力与传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侯迎忠教授发言
研讨会主旨演讲第三阶段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评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院长韩立新教授围绕《真正的优势——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工作》进行发言,他提出新闻研究应回归本源,从历史经验中提炼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韩教授生动列举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案例,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军事与舆论上处于劣势,但通过土地改革赢得人心,最终扭转战局。由此可见,新闻工作并非孤立作用,而是服务于群众利益、推动人心变化的“系统工程”。韩教授强调,新闻工作要置于社会整体联系中理解,而非仅关注媒介和报道。

韩立新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围绕《国际传播的受众研究》进行发言,主要分享了中山大学针对美英两国受众的调研成果,强调受众研究在国际传播中的基础性地位。调研涵盖1327份美国问卷和984份英国问卷,结果显示两国受众对中国印象普遍中性偏积极,英国人更认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美国人则更关注科技与军事实力。钟教授指出,英美内部在收入、教育和政治立场上的分化,导致对中国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她呼吁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社交媒体算法推送与收视率分析,以实现传播内容的精准匹配与策略优化,为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实证支撑。

钟智锦教授发言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以《数智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题,主要介绍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为适应数智化变革的改革探索。面对传统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学院通过组建南方传媒学院,与主流媒体共建基地、实验室,打造智能传播与超高清传播教学平台。同时,推进“双师制”教学,实施教师与业界双向挂职机制,引入媒体人进课堂,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旨在建立校企协同、科教互嵌的多元协作深度融合模式,培养兼具专业新闻素养和新闻实践能力的国际传播前沿人才。

田秋生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赵建国教授围绕《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纪律建设》,系统梳理了中共在战时复杂舆论环境中如何推动对外宣传纪律化、制度化的历程:自1941年起,中共中央统一领导对外宣传,确立“宣传听从中央指挥”的原则,有效整合各地口径,增强政治统一。赵教授通过回顾土地革命时期“一切言论听从中央”决议、皖南事变等案例,指出违纪宣传的危害,并强调统一机构——宣传部的设立,是推动宣传工作组织化、规范化的关键。赵教授总结指出,中共宣传工作的纪律建设经验,为今天的舆论引导与制度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与理论启示。

赵建国教授发言
研讨会主旨演讲第四阶段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涂颖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教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教授以《到基层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华师实践》为题,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将理论教学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路径。针对学生理论素养不足、实践能力偏弱等问题,学院构建“见中国、见世界、见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马新观中外权威刊物,关注学术前沿议题。同时,学院鼓励学生利用“百千万工程”的契机,赴肇庆封开、广州从化、贵州贵阳等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宣讲、红色文化推广、乡村振兴调研及AI赋能乡村教育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党性、国情与社会现实的感知。

刘兢教授发言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虞鑫教授以《战后国际法秩序与国际传播想象力》为题,围绕国际传播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展开论述,提出构建以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新路径。他指出,传统国际传播研究长期受西方“民族国家”框架与“文明/野蛮”二元对立思维影响,难以回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虞教授主张超越民族国家视角,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互鉴出发,推动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他强调,国际传播应以中华文明现代化为传播核心,融合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技术竞争,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

虞鑫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曹小杰副教授围绕《以食为媒:国际传播的味觉问题与方法启示》,聚焦饮食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价值。曹教授提出“食物传播”应成为新闻传播学的新兴领域,强调从社会实践、城市形象构建到跨文化沟通,饮食都具有强大的文化动员力与象征价值。他倡导将味觉问题转化为媒介议题,并结合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入研究味觉、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关联。此外,曹教授还通过“熊猫餐厅”“澳洲中餐馆适应性研究”等案例,展示了味觉在传播认同中的实践路径,并展望未来可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味觉文化“出海”,拓展国家形象的传播维度。

曹小杰副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教授以《从要素异化到价值共治:AIGC时代中华文化视觉化国际传播的困境与路径》为题,深入剖析了生成式AI图像技术发展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朱颖教授指出,当前AI视觉生成主要受制于数据、算法与算力三要素的“异化”,在全球语境中呈现出文化偏见、失真与理解障碍,严重制约中华文化的真实表达与传播力。她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共治理念应对危机,呼吁政府、企业与公众协同提升数据丰富度、算法透明度与算力平衡性,推动中华文化视觉传播的智能协同再生。

朱颖教授发言
平行论坛一分别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姬广绪、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主持,《编辑之友》主编李晶、《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担任评议人。论坛围绕多个领域展开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中互联网思维与案例运用、华人华侨在海外传播中的优势及侨乡实践体系构建与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之策、青年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样态与对策路径、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以受众为中心的叙事策略、话语体系重塑、传播主体构建及技术赋能与传播效能提升建议、“债务陷阱外交” 相关研究、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平台吸纳问题及影响,以及影视作品海外传播的相关文化分析等内容,评议人也针对讨论内容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与方向。
平行论坛二分别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龚婉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姜熙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担任评议人。论坛围绕多个学术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研究成果与思考。其中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的指导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三次创新历程与演进逻辑、国际传播变局下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韧性话语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底蕴作用、数字游戏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机理分析、旅游数字叙事与文化间性生成机制的理论探索、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的认知战机制与解构策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平台生态下的边界工作实践等。与会评议人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推动相关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平行论坛一、二(部分)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学术体系注入了新动能,更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使命担当与现实路径的理解。通过理论阐释与教育探索的互动互促,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和丰富思路,为高校推进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