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顺利完成第二周培训

编辑:王仕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1月18日-20日,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第二周培训课程。本周课程设有三场专题讲座: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介绍了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举办的基本情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从翻译学角度出发,向大家讲授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基本内涵和提升途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教授结合当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和特点与学员们共同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除了讲座之外,培养基地组织学员进行第一次移动课堂——参观2017年广州《财富》论坛经典外宣路线。此外,此次培训还安排了导师见面会,基地为每一位学员配备了专业导师,指导学员进行课题调研和论文写作,争取助力于学员研究能力提升。

朱小燚:回顾广州《财富》论坛,领会花城商务魅力

朱小燚部长为学员讲课 

1月18日上午,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为大家分享了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举办情况。《财富》论坛被誉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是“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朱小燚部长是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的执委会办公室主任,在这一次分享中,朱部长介绍了论坛的举办情况,论坛主要成果,以及论坛的申办工作、前期筹备工作。

此次论坛成为《财富》全球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企业总数最多、最具显示度和影响力的一次世界盛会,在促进了投资和交流合作的同时,也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得到国内外媒体高关注,进一步展现了文化自信。朱部长说,这是一次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了解广东、了解广州,推动广东、广州更好融入世界的好机会。

本次论坛内容充实而精彩,包括开幕式、开幕晚宴、欢迎酒会、文艺演出、全体会议,广州市承办的2场分论坛和3场圆桌会议、企业高层交流会、市长论坛等。当论及如何在《财富》全球论坛中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朱部长说到,关键在于思想的碰撞、意见的沟通、成果的落实。 

移动课堂:重游千年之都,赏鉴商务名城

学员参观海珠湿地并合影 

1月18日下午,在朱小燚部长的安排下,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第一次移动课堂。35位学员在广州市委外宣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同实地考察2017《财富》全球论坛经典外宣参观路线:广东国际金融中心-花城广场-广州塔-海珠湿地公园。

当前,广州塔、广东金融国际中心成了广州国际形象的新标杆。除此之外,一直有广州的“南肾”之称的海珠湿地公园,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与“北肺”白云山一起构成广州主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在这一次《财富》论坛中,广州用她的新形象、新面貌向国际友人传递了广州人热情好客、和平友善、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学员参观广东国际金融中心 

此次移动课堂旨在寻求做好国际传播新的启发。从一个城市发展来看,首先要立足自身,努力将广州故事转化为国家故事。其次,将广州城市形象转化为国家声音,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同时,要坚持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向世界展现广州城市的魅力和张力。 

罗选民:领悟西方思维,传播东方荟萃

罗选民教授为学员授课

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罗选民教授做了题为《谈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与提升途径》的讲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罗选民从“文化自信”入手,剖析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最后提出文化自信的提升途径。罗教授整合了学界业界对“文化自信”的定义与内涵,引用陈寅恪和费孝通等学者在做学问时的多元文化视角,告诉学员们,要在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用他国民众所习惯的的思维方式去传递中国文化。

讲座上,罗教授介绍了庞德等著名文学作家翻译中国经典著作的成功案例,指出做中国文化传播需要在获得中西文化对比基础上,尽可能地把握语言文化,把握翻译精髓,才能推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来自广东电视台的蔡文捷问罗教授:现在世界的互联网网民最关注的是什么?怎么利用互联网传播中国形象?罗选民教授说,现在网民是以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更加关注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中国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做国际传播的时候,要积极地融入世界的话语体系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文化在异域的传播。 

唐润华:抓住新媒体发展套路,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

唐润华教授为学员授课 

1月19日下午进行第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新媒体的发展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及启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

新媒体的传播具有海量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唐润华教授强调,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把国际传播的重点转移到新媒体领域,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传播新媒体、利用全球性的新媒体平台。传播观念上,要从“内外有别”转向“内外一体“,充分利用好各类国际传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国际传播功能,包括UGC。信息技术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唐教授表示,要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讲座上,学员提出,当下国际传播人才缺乏,广东地方媒体在做好国际传播方面有没有哪些策略途径?对此,唐教授建议地方媒体要把传统报道先做好,突出地方特色,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增强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 

导师见面会: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助益学员科研水平

导师见面会现场 

1月20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员举行导师见面会。学院院长杨魁教授、广外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教授、培养基地负责人朱颖教授分别作了发言,副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开始,学员们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国际传播在其所在媒体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对培养基地未来课程设置的期待;胡文涛部长表示这个班是业界学界相连接的一座桥梁,要做好将学界所学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朱颖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广东省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本次培训的特色之处,即学院组建专家指导组对学员进行专业指导,让学员参与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全方位提升学员科研能力,并期待助力于学员今后的职称评定;杨魁院长对会议进行总结,他希望在一年的培训当中,大家能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反馈,并对一年后大家的成长有更多的期待。最后,每位学员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气氛非常热烈。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