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旨发言回顾(3):“粤港澳大湾区与人文广州”圆桌会议主旨发言第三阶段

编辑: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5日

2017年12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与人文广州”圆桌会议暨第二届国际城市创新传播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以“人文广州意识重建:善自身·汇百川”为主题,从多元视角探讨广州的人文精神、展示广州的国际形象、以及广州城市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策略等问题。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荷兰驻中国建筑师代表等境内外16位政媒产学研多领域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政媒产学研多个领域,粤港澳等不同地域的,共计128位代表。

大会现场

在大会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共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城市品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近代广州城市文化发展与人文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广州城市形象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对策,以及其他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人文广州相关的议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分享与探讨。

第三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中,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南京大学、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5位嘉宾进行了精彩发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魁主持本阶段的主旨发言。

广外新闻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魁主持第三阶段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谢静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谢静介绍了“可沟通城市”这一概念。她谈到,将“可沟通城市”作为城市传播的核心理念,对这一研究领域而言是一次研究范式更新的契机。它打破了以往传播学研究的“再现式”特点,而是更加与“城市”这一具有空间性和物质性的实体相结合,从而使我们能够对人、地方、空间和精神的关系进行一次重新的理解。

谢静提出,新的媒介技术条件打破了固有的在场与缺席二元对立,塑造了新的在场性,从理论上颠覆了城市与传播研究的一些基础假设。由此也引发了有关城市沟通性的新问题,例如人们如何在物质空间与精神世界、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个体自由与社群认同等矛盾对立中实现新的平衡如何藉由移动界面的小世界,促成更具有公共性的城市生活以具身中介化为基础的城市实践将如何成就其空间性

谢静特别举了上海湖南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微游上海”话题活动、运动软件轨迹图的例子,说明了如今在新媒体时代,记忆已经不再是记忆,而是变为了储存。我们要从原来所理解的直接化交往转化到具身中介化的角度来思考人在城市中的在场性。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吕传廷发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吕传廷引用《管子》《道德经》《论语》的内容,引出人类的发展和城市的发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山水,山和水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他谈到,在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的是物质的东西,而真正利用的是有物质所构成的城市空间,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从而把这种哲学观运用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之中。

吕传廷一边为大家介绍广州的地理地貌,一边谈到了历史上的广州一直是“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一个城市发源于其根本的地理地貌。虽然现今人类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摆脱对于山、水等自然资源过于强烈的依赖,城市的建造范围也因此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但是山水人文的精神一直存在于城市的血脉之中,并且延续至今。

吕传廷谈到,在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中,碰到了很多问题,传统的靠自然供给的城市发展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举了伦敦、芝加哥等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说明除了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等手段之外,恢复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城市生态廊道与隔离带体系,是缓解环境恶化、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策略传播系副主任何春晖发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策略传播系副主任何春晖为大家介绍了杭州城市品牌的确立与发展。杭州市在2007年确立了城市品牌的清晰概念,即“生活品质之城”。如今10年过去,回望当时杭州所确立的这一城市品牌定位,可谓非常精准。G20在杭州的召开,表明了杭州的“国际化”定位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同时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美丽中国,杭州样本”。

她分享了杭州多年来举办“市民体验日”“国际体验日”的经验。她谈到,一个城市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居住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的看法。杭州举办“市民体验日”的目的,就在于让老百姓更好地体验自己生活的城市,增加对城市的认知度、温度、深度和情度的体验。而“国际体验日”的举办,则把杭州的城市形象更广泛、更深切地传递给了全世界。

何春晖提出,城市经营必须嵌入体验营销的全新视角,实施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以社群营销为路径、以共创价值为理念的城市品牌营销战略,应当成为新常态下城市传播管理的新观念新思维,并希望通过“杭州体验”的场域研究,探析城市传播管理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战略。

 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高小康发言

 

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高小康谈到,当人们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候,人们马上想到的是从整理实力到规模实力上对标世界三大湾区。但与这些国际知名湾区对比的真正价值,在于对标其发展品质、产业质量、发展可持续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大湾区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他提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普遍追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2000年后则开始形成“城市群”的概念,并且提出要对标国际的几大城市群。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城市的集中式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剪刀差。

高小康指出,从大都市群到大湾区建设,不仅是在地理形态上增加了海湾和港口,而形成新的空间结构,从大都市轴心的形态结构,转向了一种多样化交流的动态互联空间连续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理念已经超出了粤港澳乃至世界三大湾区现有的发展形态与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广州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着走向全域化生态的大湾区文化前景。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李蕾蕾发言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李蕾蕾谈到,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产阶层的崛起,媒介技术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发展到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空间、都市视野也发生了变化。而国内城市建设多年来照搬西方经验,导致了大量同质化现象,缺乏地方特色。

李蕾蕾结合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化和城市传播与沟通的意义,探讨了纽约形成全球创意城市的核心机制。这一机制与都市视觉、媒介技术和社会交往的耦合结构有关,并在纽约都市化进程中经历了媒介化、去媒介化和融合媒介化的不同阶段。她提出,一个城市的发展遵循一定的结构,这个结构由它的都市空间、媒介技术、文化艺术相互配合所形成。如果一个都市在都市空间、媒介技术、文化艺术这三个方面不是相互配合的,那么这个城市是分裂的。

李蕾蕾强调,全球创意城市的形成不仅被土地、经济或资本所驱动,而且与媒介技术的发明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应用,以及对都市人群的社会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有关。她特别讲到了如今的深圳不再把城中村进行完全的拆除,而是思考如何保留这些社区原有的机理,说明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如今已经开始转向强调社会关系建构的模式。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