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疫情传播中的叙事:国家、区域与个体”——第二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论坛顺利召开

作者:王一帆 文思远 罗诗睿
编辑:李莹丹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12月19日,由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侯迎忠教授介绍各位出席会议的专家与嘉宾,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王廷惠副校长致开幕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廷惠教授致开幕词,她首先表达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次论坛正是聚焦这一问题,其意义十分深远。恰逢55周年校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于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视,秉承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践行卓越诚信、包容自信的广外价值观,改革创新,坚持奋斗。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5周年之际,学校始终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新闻传播学科为目标,着力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最后,王廷惠教授再次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袁军教授发表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教授也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他表示在特殊时期,能够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召开本次论坛离不开各方的协作,对大家的努力和付出表达深深的敬意。袁军教授提出,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疫情传播中的叙事:国家、区域与个体”,下设十个议题,回应疫情期间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其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其中值得关注的三大方面分别为:新冠疫情与国际环境,分析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传播环境,研讨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化危为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反思这一“老问题”,聚焦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从新闻教育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反思;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舆情问题,分析粤港澳地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与优势。最后,袁军教授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激发更多的学术激情,碰撞更多的思想火花,祝愿论坛取得丰硕的成果。

开幕式最后,各位参会专家与嘉宾共同合影留念


嘉宾演讲:

在大会主旨演讲部分,来自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和湖南大学的8位专家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带来了精彩的演讲。第一阶段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主持。

马胜荣教授发表演讲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教授带来《浅议国际新闻与传播的几个老问题》主题演讲。他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记录片《76天》为例,引入对国际新闻与传播老问题进一步思考的启发与思考。马胜荣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际新闻与传播的老问题:一是内容,作为国际新闻与传播中始终最为重要的部分,应是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同时,平衡地描述不同方面;二是渠道,需要建立自己的渠道,并且用好渠道;三是受众,从国力、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以及新闻的传播能力三个决定因素分析了受众与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系。马胜荣教授建议各个高校在教育中研究并解决这些“老问题”,才能大力改进国际传播的能力。

尹韵公教授发表演讲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带来主旨演讲《国际传播的耳朵与嘴巴问题》。从西强我弱的大环境、自身遇到问题习惯保持沉默的风格、以及对于国际舆论场的不适应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嘴巴有问题”进行分析,即“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而针对“对方的耳朵有问题”,尹韵公教授以贸易战为例,阐释新冠疫情对国际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我们应正确认识耳朵与嘴巴的问题,逐步强大话语权,改变国际舆论场。

张昆教授发表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新闻院系的学院文化建设刍议》。他以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作为切入点,梳理文化的概念,阐释学院文化的内涵,强调学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学院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随后,张昆教授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学院文化的因素,为建设学院文化路径提出了十分有效的建议。

唐润华教授发表演讲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教授以《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整体性与差异化》为题带来演讲。唐润华教授认为,当下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对于国际传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战胜挑战、抓住机遇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国际传播的整体性和差异化。他从传播的主体、内容和抵达层面三点阐释了国际传播整体性的现实意涵,从结构的系统性体现其主要特征;分析国际传播差异化的驱动因素及前提,解释实施差异化策略的必要性;为适应国际传播整体性、实行国际传播差异化策略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陈龙教授进行点评

第一阶段演讲结束后,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肯定了各位专家对于国际传播、学院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的思考与反思,使得各位专家的演讲更加丰富和饱满。最后,陈龙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大会主旨演讲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主旨演讲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魁教授主持。

首先是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带来《疫情决胜期国际传播话语口径的选择及其普适性意义》主题演讲。他提出了当下国际传播负面观感的问题,分析“无限博弈”新常态下建设国际绿色传播话语的可能性,表示国际治理公共产品是衡量绿色传播话语体系有效的关键。并阐释了长远、可持续国际传播话语口径应强调的生命至上、国际合作、沟通谈判解决纠纷等重点。

陈先红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陈先红教授发表《疫情传播中的国家元叙事:神话 原型 隐喻 价值观》主题演讲,提出在抗疫语境下用现代抗疫神话故事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观点,从疫情之下西方元叙事的终结、中国元叙事的困境与重构三方面深入思考,打通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和公关战略新思路。

董天策教授发表演讲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以《试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窗口期的风险传播》为主旨展开发言。他首先围绕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社会预警与风险传播展开讨论,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窗口期,风险传播总体上失灵,并分享风险传播失灵的三重逻辑及动力学机制。董天策教授认为,我们应当从风险传播失灵中吸取的深刻教训,健全真实信息的沟通与传播机制,创新传染病疫情的预防预警机制,澄清思想观念中的诸多模糊认识。

彭祝斌教授发表演讲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祝斌教授带来题为《“抗疫”中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演讲。他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例子,分析了在特殊时期,跨文化共情传播作为国际互助抗疫中独特的文化景观,其含义与价值、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彭祝斌教授表示,互助抗疫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抗疫合作,而在此期间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则加强了彼此对国际合作抗疫的认识、理解与支持。

第二阶段演讲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进行点评。他指出第二阶段演讲中四位专家的发言可分为两种类型,陈龙教授、陈先红教授和彭祝斌教授主要阐释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而董天策教授则主要对新冠疫情期间的风险传播进行了反思。张昆教授对第二阶段的演讲表示了肯定,并进行延伸,为主旨演讲部分画上圆满句号。

至此,大会主旨演讲告一段落,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观点、分享经验,丰富了论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为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及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带来启发与思考。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19日下午,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发展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传红担任主持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业界教授们和资深工作者们,围绕“国际传播出版”、“疫情记忆”、“疫情下的风险传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等话题带来了主题演讲。

主题论坛一: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发展


专家观点

王勇副总编辑在发表主题演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勇在论坛开始进行了题为《搭建互利共赢平台,推动出版国际传播》的主题演讲。他主要围绕外研社成立以来在出版国际传播中所作的积极的探索、成就与思考。在谈到国际传播经验体会时,他认为国际化视野是国际传播的基础,要保证国际传播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坚持市场化运作,而平台建设是重要途径。最后,他总结了出版国际传播的三个重要理念:交流、互鉴、共赢,外研社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推动出版国际传播不断前进。

郑亚楠教授在发表演讲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亚楠发表了主题为《疫情记忆——1946 年哈尔滨鼠疫+霍乱》的演讲,向全场揭示了哈尔滨在历史上发生的三次鼠疫和一次霍乱的历史,其中她特别介绍了防疫中知识分子张柏岩和贾连元先生等人的重大贡献。通过讲述这段历史,郑教授引出了她自己对构建城市历史叙事话语的思考,她认为,通过历史去了解一座城市,对一座城市有热爱的感情,才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张垒教授在发表演讲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垒带来了《从信息公开到回应关切——新冠疫情下风险传播重心的再思考》的主题演讲,张垒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处于风险社会中,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也需要考虑风险传播的多重逻辑。他认为,风险社会可能会带来一些破环社会稳定的集合行为,风险传播在新的时代也有新的特点,媒体的倡导与监测的不同测量是风险传播的多重逻辑中所不能忽视的,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发表了《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汇报了广外新传学院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探索。他详细介绍了广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全媒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到国际交流再到学术引领,从社会实践的培养到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广外在积极探索、实践,并且不断在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主题论坛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还进行了国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论坛围绕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探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郝建萍担任主持人。会议中,新华社原副社长马胜荣围绕业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从业多年来对一个合格新传人才品质精神的看法。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在发表讲话

胡文涛教授提出了当前新闻与传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育本身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董天策教授从双学位及课程教学改革两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郑亮教授汇报了暨南大学在国际传播教育方面的工作;郑亚楠教授则提出语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张彩霞副教授则认为普通新闻学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很重要。在专家们发言后,侯迎忠院长总结了专家们的发言,认为当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不仅面临的专业、语言问题、技术问题,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