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与全球传播高峰论坛线上举行

编辑:李莹丹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10月17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和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城市创新传播高峰论坛——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与全球传播”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以及广州市疾控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华南城市研究会等公共机构的10多位政媒产学研多领域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城市联动治理与公众沟通,风险预警与防控,对外传播与跨文化协作,以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如何共同应对新冠疫情挑战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会议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廷惠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和大冲击考验着城市的疾病防控和治理能力,在中国取得疫情防控初步胜利的大背景下,梳理、总结与反思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的经验教训,探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坛上半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主持,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形象塑造与全球传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围绕《智能时代城市传播的公共价值》展开演讲。演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技术发生变化而导致城市和人的关系发生的变化,进而引发城市传播的公共价值发生变化。第二个部分以健康码,疫情地图、青岛防疫应急机制、微信群等几个案例来说明“城市传播的公共价值”。最后,孙玮教授指出,城市传播的公共价值集中体现在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公共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范红教授围绕《重大公共危机下的城市形象塑造》展开演讲。范红教授首先指出,城市形象是所有人对全球的中国城市形象的一个总体印象,这个印象和我们本身的存在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随后,她指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七维度,分别由“舆论轴线、空间轴线、人口轴线、政府轴线、经济轴线、历史轴线、文化轴线”组成。最后,她提出城市品牌塑造路径的“4D工作法”,强调城市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荆学民教授围绕《当下激烈动荡的世界政治会形塑怎样的传播》展开演讲。荆学民教授指出,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压力测试。人们切身感受到的世界政治正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个传播观念,“政治”越来越“统摄”所有的传播,传播越来越被框限在政治意识型态之中,人类性全球性通约性的传播议题越来越少,进而使得国际传播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场域。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邵国松教授围绕《对外传播四论》展开演讲。邵国松教授指出,在中国经济崛起、西方国际影响逐渐丧失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对外传播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战略窗口期。邵国松教授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优势和劣势,强调要抓住当下时代的发展机遇,即公共外交和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浪潮的兴起,中国企业走出去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等多重机遇。

邵国松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公共关系分会会长陈先红教授对论坛上半场四位嘉宾的发言进行点评。陈先红教授指出,孙玮教授的发言强调智能传播时代改变了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公共价值,而融合公共性是智能时代城市传播公共价值的新特点。范红教授把“政府轴线”加入城市品牌传播,作为第七维度”非常有启发意义。而从荆学民教授的主题演讲中,政治传播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主宰也值得思考。针对邵国松教授的讲话,陈先红教授从城市传播和治理、公共外交和公关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往后的世界格局里,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区分世界。未来,从公共外交和公共关系的视角,要进行去政治化、家庭化、个体化的从下而上的公共传播活动,加强公共外交和公共传播关系。


陈先红教授点评上半场

论坛的下半场由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超教授主持,几位跨学科的专家围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城市治理”这一主题展开主旨发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学术团队负责人王世福教授围绕《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城市空间韧性》首先展开演讲。针对此次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王世福教授提出了三个反思,一是城市空间与疫情及防疫的相关性,指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基础条件。二是城市空间韧性所能提供的应灾潜力是城市防疫的潜在力量,三是制度安排与治理能力是空间韧性的关键。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智聪围绕《生命至上,健康优先,做强公共卫生》展开演讲,他谈到我国的卫生与健康方针,以及疾控系统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发挥战斗壁垒作用,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冬教授围绕《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策略》展开演讲,涵盖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背景、以新加坡等典型国家为例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我国城市应对新冠实践经验及运行困境、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策略等四部分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会长、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李林教授围绕《后疫情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展开演讲。李林教授指出: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对一个城市的资源管理,也意味着要注重于资源的调配和资源共享共用,并强调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三者之间的信息互联、智慧协同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唐佳梅教授围绕《针对在粤外国人有效发布突发疫情信息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享,她从在粤外国人的疫情信息发布现状与特点、在粤外国人疫情信息发布存在的问题、针对在粤外国人有效发布突发疫情信息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展示和交流。


论坛下半场的最后,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对五位嘉宾的发言做出总结性点评。他指出:疫情给城市治理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王世福教授是从空间规划角度为城市韧性提出建议,杨智聪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公共治理体系的构建建议,王冬教授则从国外城市的治理经验作为借鉴提出建议,李林教授提出要通过智慧化程序来解决问题,唐佳梅教授选择从外国人的舆情信息发布这个很好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论坛最后,侯迎忠教授进行总结和答谢。他指出: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公共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大家围绕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与全球传播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多角度思维和多重观点的碰撞,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